top_left top_right
title
首页 | 动态 | 会展 | 法规 | 人物 | 供电 | 论文 | 图片 | 资料 | 论坛 电力月刊 | 热电联产 | 通信大全 友情链接
科技 | 综合 | 热动 | 热电 | 电控 | 核电 | 节能 | 环保 | 检修 | 月刊 商务合作 | 信息发布 | 关于我们
收藏本页
 
北京市发布系统的能源发展战略
来源:产经网-中国石化报 作者: 2006-12-30 9:31:31

        12月11日,北京市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颁布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能源发展及节能规划》。《规划》对北京市在"十一五"时期的能源供需总量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能源发展战略,其中重视新能源发展、推动城乡能源和谐发展、部署节能重点等体现了能源发展的方向。重视新能源发展《规划》提出,要按照"优质化、可持续、经济合理、因地制宜"的调整原则,不断提高优质能源在总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优质能源比重由2004年的54%提高到2 010年的70%以上,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由1%力争提高到4% 。按照"总量控制,分区发展,全程管理,清洁高效 "的原则,改善燃煤利用结构,控制燃煤的污染物排放总量。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关停并转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小型工业,降低工业和其他产业用煤总量。
     到2010年煤炭消费量控制在2500万吨左右,其中电厂用煤1150万吨、产业用煤 550万吨、采暖用煤480万吨、炼焦用煤170万吨、农村生活用煤约150万吨。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重点扶持、政策配套"的原则,到2010年,实现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260万吨标准煤/年,其中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达到200万吨标准煤。重点发展地热能、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质能和风能。
    到201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4000万平方米,约占全市总供热面积的6%,其中地热采暖500万平方米、地源热泵采暖3500万平方米。推广太阳能热水器540万平方米,发展农村户用高效生物质颗粒燃料10万吨。实现城乡能源 和谐发展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战略布局,能源建设向新城和农村转移。概括地说,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向郊区倾斜,增加向郊区的清洁能源供应,完善郊区能源供应体系。因地制宜,引导农村地区升级传统能源供应与消费模式。完善郊区电网体系,增强电力供应能力,提高供电安全性。十个远郊区县220千伏变电站由目前的14座增加到"十一五"期末的26座。进一步提高近郊新城天然气供应水平。远郊新城因地制宜建设天然气管网,解决生活用气。在天然气管网尚未覆盖的地区,则鼓励发展液化石油气作为炊事能源。提高郊区供热能力。建设通州区三河热电厂供热管网,远郊新城(昌平、房山、平谷、怀柔、密云、延庆)发展清洁煤技术的区域集中供热或热电联产,远郊区县的中小城镇实施清洁煤或生物质型煤的集中供热和联片供热。改变农村现有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积极推广液化气、清洁煤、天然气使用,鼓励生物质能、太阳能利用。增加液化石油气和优质型煤的供应,适当供应农民生活用气,推广太阳房建设和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建设大中型沼气设施,支持生物质能的集中利用。部署节能重点首先是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节能。搬迁首钢,停产北京焦化厂,并关停并转一批经济效益差的小型高耗能工业企业,依法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260多家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监测。在五大高耗能行业中推广应用变频调速等新技术,推广使用节能设备和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
    改造工业锅炉系统,提高锅炉效率,扩大水泥、化工、发电等行业的余热回收利用。第二是建筑节能。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65%的设计标准。对现有建筑逐步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实施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立和完善节能建筑监理机制、验收机制和市场准入制度。第三是交通节能。发展城市公交和小排量汽车,加快淘汰能耗高、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机动车辆。配合国家重点项目的研究、开发、示范、试点,完善现有的配套技术,重点支持燃油添加剂、清洁剂和醇类替代燃料等具有广泛替代前景的生产技术。改善北京路网和路口节点布置,创造顺畅的道路交通条件,减少机动车拥堵,节约燃油,减少污染。第四是管理节能。在完善节能法规方面,要根据国家节能法修订并完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出台北京市建设项目合理用能评价管理办法;强化节能奖惩机制;研究制定节能强制标准和建立能效标识制度。此外,还应加强政策导向和信息引导,营造有利于节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在强化节能监管方面,要建立节能监察队伍,依法对2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实行用能定额管理和监测;建立建设项目合理用能评价审查机制;加快建筑供热计量和收费制度改革。
 
 


 

 
top_left top_right
中国电力科技网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业委员会科技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62776号CopyRight © 2006-2012 www.eptchina.cn
Email:dlkjw@vip.188.com Fax:4006981163转26965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