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核电怎么发展?这份报告给出建议!

核心提示: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6月16日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预计今年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达到51 台(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6月16日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预计今年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达到51 台(不含台湾地区),总装机容量520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 17 台以上,装机容量1900万千瓦以上;到2025年,在运核电装机达到70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到2035年,在运和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合计将达到2亿千瓦。“十四五”及中长期,核能在我国清洁能源低碳系统中的定位将更加明确,作用将更加凸显,核电建设有望按照每年 6—8 台持续稳步推进。

    “持续推动一批核电项目落地,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落实核电强国、推进我国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需要,也是当前以重大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现实举措。”《报告》指出。

    《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运行核电机组达47台(不含台湾地区),总装机容量 4875 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占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2.42%;在建核电机组13台,总装机容量1387万千瓦,装机容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2019年,我国核准开工包括漳州核电两台机组在内的6 台核电机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正式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报告》认为, 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和海外首堆工程有望今年投产运行,我国核电产业具备了在更高起点发展的基础。以“华龙一号”、“ 国和一号”等自主化三代核电为主力堆型,进行规模化、批量化建设,是实现核电规划目标的最可行的技术选择。

    针对产业链,《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核能产业链协同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水平逐年提升。其中,铀矿开采技术有望更加环保,更具有经济性,天然铀供应能力将不断提升,供应体系持续完善;核燃料加工将持续“降本增效”,推动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CF3自主燃料实现商业化应用,ATF、环形燃料等更先进的燃料元件研发力度将加大并实现突破,进一步提升核电的安全性;补充建设干式贮存设施及其它乏燃料贮存水池,满足未来乏燃料离堆贮存的需求,乏燃料后处理示范工程将形成规模处理能力;在核电较集中区域,低中放固体废物处置场的选址与建设步伐会加快;乏燃料公、海、铁联运体系建设将加快推进,有望形成乏燃料多式联运体系,满足不断增长的乏燃料运输需求;核电装备制造的国产化自主化水平将持续提高。
    对于核电的布局,《报告》认为,随着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面临电力需求增长、本地资源不足、环境容量约束、电力结构优化等问题,“十四五”期间稳步推进中部地区核电发展,推动湖南、湖北、江西等中部省份比较成熟的核电项目建设,是解决中部地区电力需求问题的战略选择,对促进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具有长远意义。

    就核能多用途利用,《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核能除发挥清洁发电优势之外,还将在清洁供暖、工业供汽、海水淡化、余电制氢、同位素生产、制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小型压水堆等示范工程相继建成,技术水平和安全性持续改进,设备自主化国产化能力进一步提升,核能在极远极寒、深空深蓝、岛礁开发、战备应急等特殊情境的综合利用价值将凸显。

    据了解,2019年,我国核电全年参与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 33.3%,市场化电量占上网电量的比重呈现出上升趋势,电力市场交易价格普遍低于当地燃煤标杆电价和核电机组平均核准上网电价。对此,《报告》指出,核电企业将面对“优先发电合约+市场化中长期交易+现货市场交易+辅助服务交易”多级市场,且预计市场化交易电量会显著增长。“未来,核电企业将更深更广探索电力市场交易模式,参与双边协商、调峰、竞价、合同电量转让、降价保量、跨省跨区以及辅助服务补偿等多种交易,促进核电消纳。同时,将更加注重自身降本增效,加快从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变,持续提升市场机制中的经济性优势。”
相关报道
协合运维
电力月刊163期
电力行业储能技术与应用研讨2023年会
超超临界机组技术交流2023年会


扫描关注“电力科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