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核电站新技术交流研讨会

核心提示:为更好交流核电站设计、建造、调试、运营创新技术,探讨最新科研成果,分享应用经验,中国电力科技网10月17日在宁波召开年会,邀请24位专家演讲,分别参观三门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为更好交流核电站设计、建造、调试、运营创新技术,探讨最新科研成果,分享应用经验,中国电力科技网10月17日在宁波召开年会,邀请24位专家演讲,分别参观三门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会场

  中国电力科技网周丽处长致主题辞:

  尊敬的于俊崇院士,汪映荣董事长,各位专家、与会嘉宾:

  欢迎来到美丽港口城市——宁波,这是一座灵秀与时尚并存的江南都市,也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还是蒋氏故里、儒商摇篮、佛教胜地。

  宁波都市圈具有浓厚的核电气息,向西是秦山,向东是三门,向南是昌南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300兆瓦压水堆核电站,世界首堆AP1000核电机组三门核电站已并网发电,宁波核电站也有希望在象山地区建设,选择核电年会在宁波召开,恰到好处,方便会议安排参观秦山、三门核电站。

  感谢两个核电站接受技术参观!

  感谢于俊崇院士等24位专家出席会议并演讲!

  感谢会议主席叶奇蓁院士亲切指导!

  感谢三大核电集团及相关单位参会、交流!

  中国电力科技网召开多届核电站新技术交流会,核能发电和公众沟通高峰论坛,叶奇蓁、徐大懋、李依依、邱爱慈、王大中、王乃彦等我国核电知名院士都对会议作出指导、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我国在建核电机组数量世界第一,如此大规模建造,需要技术创新积累,因此,中国电力科技网提供技术交流平台,让广大核电科技工作者交流、共享成果,汲取经验,助力我国核电由大国向强国迈进,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祝各位工作顺利、再创佳绩!


周丽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核能发电分会秘书长汪映荣宣读会议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致辞:

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

  金秋十月,碧空如洗,凉爽舒适。在宁波这个毓秀之地召开2018核电年会,我作为会议主席,向各位专家、主办单位、核电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美好祝愿!

  中国正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稳步迈进,运行技术和在建核设施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保持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化核电工业体系逐步形成,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核电机组出口国之一,核电出口不断发力。

  本届年会将针对核电安全,核电站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特种维修技术,各堆型工程进展及技术融合,多元化应用和核能发展前景等议题展开研讨。通过优化反应堆设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宗采购、模块化和标准化施工、全球供应链的合作、创新融资解决方案,支持性监管和监督环境,提高核电安全性、经济性和竞争力。

  中国电力科技网举办核电年会已走过整整八个年头,会议质量高,学术氛围浓,深受业内关注。我已经连续多届参会,今天未能亲临,多少有些遗憾。希望大家提出问题,发表论点,保持良好学术风气,使我国核电技术不断创新。

  预祝年会圆满成功!

汪映荣

  中国工程院院士于俊崇发表“核能发展与核安全”演讲。分析我国核动力发展简况。重点对核安全进行阐述,从长期运行对环境影响看:核电站的三废,只有低放废物才能向符合排放条件的环境释放,而且年排放对周围居民产生的辐射剂量不得超过0.25msv,是国家规定每个人年正常受照剂量的1/4,相当于一个人一年每个月做一次胸透的剂量。对于所产生的高放、中放,国家有具体的浓缩、封装、运输和存储标准,不对当地居民和环境构成危害,并且核电厂厂址选择是有很多严格要求的。大气扩散能力是其中之一,国家安全部门批准建核电厂就说明能保证长期运行下环境安全。据美国研究表明,核电站排放的放射性剂量远小于燃煤电厂所排放的放射性剂量:一个百万千瓦燃煤电厂,厂区所在地经受的辐射剂量是同样功率核电站厂区的一百倍,80Km外辐射剂量是核电厂的30倍;1982年全年燃煤电厂造成的放射性物质排放量,是三哩岛核电站事故释放的放射物质的155倍。联合国原子辐射影响科学委员会(UNSCEAR)2017年2月份的一份报告中称,“为应对气候、环境、资源和经济,政策的挑战,各国都在研究、比较不同发电技术对公众环境和工作人员带来的影响,而其中核辐射仅为诸多因素中的一种”。

  于院士认为核电站是“安全、可控”的,正常运行时,安全是有保障的;发生严重事故,其后果是可以控制的。在正常运行时,不管发生何种情况,可以安全停堆、安全导出余热、放射性物质不会外溢;发生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事故时,事故应急措施可以保障事故后果控制在设计的范围之内,使对人和环境的影响最小。

  最后指出核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巨大财富,必须应用它造福人类;核能利用技术越来越成熟,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是可控的;核安全事关我们每一个人,提高核知识水平和核安全文化素养,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义务。

于俊崇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核能发电分会秘书长汪映荣发表“创新发展,做中国人自己的核电——国和一号 ”演讲。简述“国和一号”创新发展历程,分析“国和一号”主要创新点——主要设计创新、形成核电创新研发体系、设备国产化及装备制造产业提升、形成14项“世界第一”和26项“国内第一”,并指出“国和一号”具有主要安全设计指标、主要技术指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厂址适应性好的竞争优势。最后讲述“国和一号”示范工程进展:项目前期工作进展、现场工程进展——1号核岛FCD施工准备全面就绪、当前重点工作——着力推进“一个目标、三个创建”工作、认真开展桌面推演工作,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大唐集团核电有限公司安全工程管理部主任/高级工程师张庆春发表“美国先进反应堆业主—运营商要求指南适用范围研究”演讲。指出创建《业主-运营商要求指南》是一项可行、及时和值得的工作。本范围研究为指南的特性、结构和内容提出了以下的主要建议——一个高层次、技术包容的文件;一个包含广泛的任务和技术,具有包容性、创新型的范围;加入运行和退役反应堆的经验和教训;彻底挖掘《用户要求文件》以便使用或调整任何适用的要求;强调整合开发商、供应商、业主-运营商和其他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反馈意见;用于组织要求的三个层级的结构;对每项要求的描述、与该要求相关的技术基础(理由)和与其他要求的一致性(依据)的三列式结构。
  

汪映荣                       张庆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核能发电分会秘书长汪映荣主持“院士、专家对话”,以长期从事核电的丰富经验和敏锐洞察力掌控全局,运筹帷幄,游刃有余,问答衔接恰到好处,精彩纷呈。

  首先,汪映荣秘书长提出问题:目前三大前沿科技为量子通讯、人工智能、聚变堆。现在聚变堆进展程度如何?有什么结果?

  林士耀答:法国按照计划,2025年开始试验,2035年运行,届时可验证核聚变发电可行性。我国从一开始就参与,掌握一定核心技术。目前核聚变,从物理等方面可行,但主要是工程方面,如材料、温度影响较大,同时每年需要5-7公斤氚,国内仅能生产克级别,难以满足需求。

  于俊崇院士在此基础上发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真正拿核裂变物质氚做实验,那么,如何看待裂变聚变混合堆这个技术路线?林士耀进一步解答,90年代美国和英国都曾做过氚实验,证明具有一定可行性。裂变聚变混合堆早在80年代就有人研究,但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都不是主流。

  汪映荣秘书长把话题从前沿研究转到目前大家非常关注的压水堆,三代核电技术面临的问题。最近美国单方面发布中美核电新协议,对一系列技术路线是否批准做出修订,我国官方没有正式发文应对,那么究竟持何种态度?
这一问题引起了院士、专家和与会嘉宾热议。于俊崇院士说,隔断阀传动机构还不成熟,只能依靠美国进口。但从总体来看,我国没有问题,比如压力容器,生产能力不成问题,燃料元件等很多都能自主研发,没解决的也会很快解决。对此,毛晓明表示赞同,希望大家对软件和仪控设备一起攻克。

  张庆春就“技术转让”发表自己的看法,指出,所有技术转让都是结果,不是过程,比如参数问题,接受转让方不可能知道如何研究制定参数,因此就需要我们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李言瑞也称,技术不能掌握在别人手中,我们要对自己的技术有信心。

  汪映荣秘书长对此进行小结:一方面,我们需要认真思考,限制我们的,就是我们还没有的。确实有一些技术我们还没有突破,甚至认为用钱买就可以。但现在是全球化经济,讲求国际化理念,没有的技术我们能不能自己研究出来?另一方面,关键技术买不来,也等不来。重大技术攻关和科技进步,都是由重大项目建设带动起来的。如果项目不开工,绝对等不出先进产品。只有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团结协作,才能攻克难关。特别是在三代核电掌握上,一定要开工建设起来,并推广应用出去。

  随后,针对核电人才问题,汪映荣秘书长向周涛提问——近三年没有开工核电项目,不光核电项目受影响,相关上下游产业也受到波及。核电人才培养和招生是否有变化?核电人才是否有流失现象?周涛明确表示,影响肯定有,需求少了,招生人数会相应减少,对专业也有影响,而且在毕业分配上,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比较难。学校希望核电事业能够发展,培养更多人才。

  针对三门DCS系统情况以及运行过程中变频情况,和秦山核电一号机组在改造中DCS系统重大变化,马仕洪和何少华分别进行详细阐述。

  院士、专家对话引发参会者共鸣,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

  最后,汪映荣秘书长总结:要尊重工程建设管理规律,本着对设备系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工作要求。对于核电,更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严格按照数据,按照推测方式、结果来评估,找出合适的开展方式,不抢功、不冒进,一步步踏踏实实进行。

  “院士、专家对话”异常精彩,涉及问题多为当前核电热点。汪映荣秘书长洞悉参会者所需,了解参会者诉求,结合参会者关注的焦点,从多角度、多维度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正中下怀,环环相扣。院士、专家答疑准确到位,从国际形势、到国内现状及具体技术发展,与会嘉宾表示受益良多。


院士、专家对话

  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言瑞发表“核能在我国未来能源发展地位和作用”演讲。通过阐述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核能特点,指明核能作用: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改善空气质量,创造绿色宜居环境、优化电源布局,缓解能源输送、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科技进步、实施走出去,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最后说明发展展望:确定性的核安全,全产业链(前端+反应堆设计与运行+后端)各项技术都已得到验证、保持核能对其他能源的经济竞争能力、满足应用领域和条件的多样化、核燃料无时限的供应保障、放射性废物减量化及保持自然界的辐射平衡、防止核武扩散。

  中核集团首席技师何少华发表“高辐射环境下特种维修”演讲。从核电维修阐述核特有维修、特种维修(高辐射环境下)、厂家服务、常规维修,并根据独立性、专业性和特殊性等特点再次对特种维修技术进行分析。重点介绍特种维修基础技术——高辐射环境下修复工艺技术、放电加工技术、测量(含水下)技术、传输定位技术、柔性工装技术、激光焊接技术、保障技术等,从应用数据库方面来详述其内容,并举例说明其业界案列。
  

李言瑞                         何少华

  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俞盛朋发表“中子输运设计与安全评价软件系统SuperMC ”演讲。介绍了SuperMC研发背景,理论创新,软件功能与特色、验证与确认和软件应用实例。

  中核三门核电有限公司设备管理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马仕洪发表“数字化仪控在AP1000应用”演讲。根据数字化仪控特点,分析三门核电数字化仪控特色——集成度高、控制范围广;自动化程度高;拥有先进自诊断功能;采用先进主控室;系统可靠性高;采用现场总线技术;一体化控制+分布式布置设计。同时强调设计、设备、人员技能都是核电仪控面临的主要挑战,并从FPGA技术应用、现场总线技术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于设备状态监测三方面来总述数字化仪控发展趋势与展望。
  

俞盛朋                        马仕洪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728院总体技术部主办/高级工程师付在伟发表“当前小堆发展问题及思考”演讲。小堆已经成为全球核能大国的竞争焦点,三代小堆是目前的主流技术,在发电经济性方面不及大堆,但考虑到小堆的内在优势多,用途前景广,小堆的经济性预期逐步降低,并具备与其它新能源的竞争能力;小堆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着监管及执照申请、安全要求、标准等的不完备性,我国应立足于本国国情,借鉴国外主流小堆监管及用户要求,尽快完善小堆的法规标准体系等指导性文件,促进小堆的发展并提升经济性。

  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李军发表“华龙一号技术融合和持续创新”演讲。从研发方案、技术特征、参数、堆芯设计、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安全系统几方面阐述“技术融合”。分析国内示范项目,放眼海外工程进展,并从三个阶段来简述持续创新内容,总结华龙一号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和优化创新工作的持续开展,正逐步形成工程项目实践与型号优化创新交互迭代、互相促进的局面,为后续项目开工及批量化建设提供有利保障。
  

付在伟                            李军

  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茂龙发表“18MND5/309L异种合金焊接研究”演讲。首先介绍不锈钢带极堆焊在核电设备中的应用、堆焊工艺、组织特点;其次从Schaeffler相图、309L不锈钢堆焊层组织演化、界面组织、界面组织—Ⅱ型晶界、界面组织—马氏体层对冶金机理进行阐述,并分析组织演变——多层焊对热影响区影响、多层焊对熔合线附近组织影响、热处理对不锈钢层影响、热处理对界面组织影响。

  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寿命管理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向兵发表“核电厂运行许可证延续论证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演讲。从许可证延续论证主要内容、技术难点、关键技术凝练流程、关键技术研发方向、技术攻关专题、研究内容等几方面进行阐述,重点强调技术难点包括数据补充、丰富;提升材料服役老化行为认知水平;监检测措施改进与开发;建立分析评价方法。并对关键技术在我国大型商用核电机组运行许可证延续论证中应用进行案例展示:包括一回路设备服役行为研究专题成果的示范应用以及监检测技术的示范应用。
  

张茂龙                        刘向兵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堆芯设计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仇永萍发表“人员可靠性分析与人因工程结合”演讲。通过对人因工程中的重要人员动作进行分析,讲述重要人员动作分析与其他人因工程要素的结合,并得出结论:人员可靠性分析/重要人员动作分析是人因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要素;重要人员动作分析:基于PSA/HRA分析结果、结合专家判断来识别、采用事故分析评价准则、多样化和纵深防御(D3)分析评价准则;重要人员动作分析与其他HFE要素密切结合、相互迭代。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周涛发表“自然循环下蒸汽发生器的流量漂移特性分析”演讲。指出自然循环流量大小在时间序列后期会发生明显的减小——流量漂移不稳定。冷却能力下降,可能会加快传热恶化的发生。具有引起结构部件的强迫机械振动、使系统传热件的温度发生变化,进而使热应力也发生变化,最终可因热疲劳使传热件发生破损等危害。并分析超临界压力下加热功率对流量漂移的影响。
  

仇永萍                         周涛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四所特种设备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李潮伟发表“核电特种维修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演讲。详述技术研发现状:稳压器安全端接管堆焊维修技术、核级阀门自动焊接更换技术、稳压器电加热元件更换技术、凝汽器缺陷焊接维修技术、低合金钢设备缺陷手工回火焊接修复技术以及正在研发的特种维修技术。举例说明自主化工程应用案例和应用成果。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核电安全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慧敏发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核电厂事故诊断研究”演讲。阐述人工智能在核安全领域中的应用情况调研:通过电厂事故智能化快速诊断、人工智能算法的选择、破口事故智能化诊断模块三方面详述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核电厂事故诊断。最后对核电厂事故研发探讨及展望。
  

李潮伟                        张慧敏

  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设备管理部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毛晓明发表“核电站的火眼金睛——智能监测”演讲。讲述监测基础理论研究:设备失效基础理论、监测技术基础理论、监测技术基础理论:P-F曲线;然后以案例来说明智能监测原理及模型介绍,并分析中广核集团智能监测应用现状:早期在线监测平台—OMI(重大设备状态监测平台)、常规监测平台—KNS(工业网实时镜像数据平台)、集团级智能监测平台:CGN-IMDC、中广核智能监测建设节点、建设重点——监诊实验室、完善的程序体系建设、标准化的过程管理、建设情况——监测成果、完善的报警推送方法、智能监测应用案例;最后总结中广核集团智能监测应用规划。

  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姜震发表“AP1000世界首堆常规岛设计”演讲。首先综述设计:包括AP1000、核电发展、URD主要内容、AP1000技术特点、三门核电项目整体概况;其次概述常规岛总体设计;再次讲述核岛/常规岛岛间设计接口;最后讲解三门核电设计特色:第一次开展核岛系统设备在常规岛内布置设计、汽机房第一跨结构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第一次考虑龙卷风对汽机房影响、第一次进行厂房60年设计基准期混凝土耐久性标准研究;常规岛设计特点:首次在国内核电厂取水工程中运用盾构法隧道技术、设计全球内径最大(4.1米)的核电机组循环水管道、设计国内核电项目最深泵房基坑(泵房深度30.9米)、设计国内核电项目最深常规岛厂房(厂房深度19.25米)、设计非放射性生产废液槽式排放厂房。
  

毛晓明                        姜震

  中船重工集团七一九研究所海洋核动力平台研究室副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许怀锦发表“海上核能应用运维保障分析 ”演讲。明确海上核能应用具有公众沟通和环境影响小,小型化、模块化,安全性高,应用环境特殊等特点。重点从海上核能运维工作贯穿全寿期、培育海上核能运维专业产业链、建立海上核能运维大数据信息库平台、建立海上核能岸基远程运维技术支持平台、建立海上核能运维现代化管理团队几方面分析海上核能应用运维措施。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水务部资深设计师/高级工程师刘召平发表“核电站取水安全探讨”演讲。指出近几年,国内核电厂多次发生海生物堵塞取水口运行事件,导致冷源部分丧失,影响安全稳定运行。核电厂取水口附近影响取水安全的主要海生物为水母、浒苔、棕囊藻、海地瓜、毛虾、以及垃圾,因每种海生物都有其各自特性,因此应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如:设计方面——优化取水口拦污网设计;运行方面——建立监测、预警和相应机制。制定定期检查取水口拦污网、拦网清洗系统的计划。加强海生物外部灾害的响应能力,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坚持保守决策,建立高层级的应对决策机制。另外要实施药剂投加。
  

许怀锦                         刘召平

  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先进核能所主任工程师/博士裴杰发表“严重事故熔融物滞留试验技术探索 ”演讲。首先介绍熔融物试验背景;其次讲述严重事故中的“Knowledge GAP”;再次详述熔融物试验关键技术;最后总结发展与机遇:技术能力不断提升、面向应用意义非常、国家专项持续支持、国际协同促进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明军发表“核电SG的全场精细化三维热工水力计算研究”演讲。介绍了核电蒸汽发生器一次侧及二次侧三维热工水力分析计算方面的研究工作。建立压水堆蒸汽发生器复杂结构的三维热工水力分析模型,开展了一次侧水力学、二次侧管束区三维两相及汽水分离装置的三维热工水力分析,获得了蒸汽发生器内详细的流动换热特性,为核电蒸汽发生器设备的研究及设计提供参考。
  

裴杰                         王明军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设备采购与成套中心项目管理分部设备副经理/高级工程师许德忠发表“中广核华龙一号控制阀关键参数及国产化实践”演讲。首先概述控制阀运用;其次分析控制阀技术难点:主要特点、参数范围、配套电仪附件、鉴定试验要求;再次讲述控制阀国产化实践;最后总结在国家能源局的统一领导之下和机联会的指导之下,争取尽快尽好完成高端控制阀国产化工程应用。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课题组长/副研究员林士耀发表“EAST托卡马克上的核测量诊断”演讲。详述EAST上核测量诊断——辐射量热诊断、软X射线阵列、软X射线能谱诊断、硬X射线诊断、中性粒子分析、中子诊断、伽马射线诊断、损失快离子探针诊断,指出核测量诊断属于常规诊断,可以给出等离子体的一些基本参数和重要物理信息、同时核测量诊断也属于被动诊断,不会对等离子体带来影响、在CFETR和聚变堆上,中子等核测量诊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许德忠                       林士耀

  会议同时安排多场答疑环节,为参会代表答疑解惑。
  

提问、答疑

  10月19日,组织部分代表分两路分别参观三门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部分代表参观三门核电站


部分代表参观秦山核电站


参观三门核电站

  中国电力科技网对本届年会进行全程实况录像,赠予国家能源局,三大核电集团、电网公司主管部门;还将本届年会专家演讲PPT上传至中国电力科技网相关栏目和电力月刊,供广大电力供热科技工作者免费下载和在线浏览、保存、共享,传播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我国电力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中国电力科技网:www.eptchina.com;
联系人:周丽15010503361;耿迪18910897399。


协合运维
电力月刊163期
电力行业储能技术与应用研讨2023年会
超超临界机组技术交流2023年会


扫描关注“电力科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