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中国电力科技网、北京中盛国策新能源技术院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节能减排工作委员会支持,南京促普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常州龙腾光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可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太阳能热发电开发建设与运行维护创新技术发展论坛”在杭州顺利召开。 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是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为太阳能光热产业带来新的生机。本届论坛正逢其时,24位专家围绕“光热新质范式,解码零碳密钥”主题,从政策驱动、技术突破、系统保障、产业协同等层面发表演讲,同与会嘉宾深入探讨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的实施路径。加强政、产、学、研、用、商深度融合,推动光热发电降本增效、智能化运维,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
开幕式由论坛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太阳能热发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原副院长孙锐主持,他在主持词中提到,自我国第一坐太阳能热电发商业电站投运至今,我国光热发电已经走过了10年的商业化应用路程,10年来光热发电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政策环境方面,“积极发展光热发电”被写入今年开始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今年2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新能源项目(风电、太阳能发电)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这项政策将使光热发电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电力科技网主任、北京中盛国策新能源技术院院长、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魏毓璞,代表主办单位致主题辞:本次论坛以“光热新质范式,解码零碳密钥”为主题,聚焦四大核心:技术创新突破——重点探讨聚光集热效率提升、低成本储热系统及AI运维技术;政策市场协同——分析新能源配储政策对光热产业的推动作用;产业链整合——推动设计院、设备商与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零碳解决方案——分享光热-光伏混合电站等创新应用案例。
中国能源研究会节能减排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凡,代表支持单位致辞。当前,我国正加速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太阳能光热发电作为兼具清洁能源属性和灵活调峰能力的技术,已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王主任结合两会精神与行业发展现状,围绕“技术突破、政策驱动、产业协同、系统保障”四大方向,与各位分享几点思考。“十四五”末,我国光热发电装机目标为5GW,而“十五五”将迎来翻倍增长,预计2030年达10-15GW。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技术创新、政策护航、产业协同与系统保障的合力。
聚焦政策协同与产业生态,共议发展新格局
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中国大唐集团原董事长、党组书记陈进行,作为特邀嘉宾,致辞并发表主旨演讲。针对未来发展他提出五大方向:一是准确把握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任务;二是找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方向;三是多项并举推动光热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前,光热发电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在产业技术、市场机制、社会认知等方面还需要持续发力,着力做好四项工作:第一,以创新驱动光热技术升级。第二,以政策协同激活市场动能。第三,以生态构建引领未来方向。第四,以国际合作提升竞争能力。倡议政产学研用商协同发力,通过政策激励、产业联合体、基础研究攻关和绿色金融创新,共建光热发电产业生态,助力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实现。
孙锐主席在“光热电站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及工艺系统容量匹配”演讲中提到,光热发电集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及转动惯量为一体,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光热电站的工艺系统容量匹配对光热电站的功能、造价及发电成本影响重大,必须根据电力系统对光热电站的功能要求研究确定。作为新型电力系统中难得的灵活调节电源,建立光热电站发电成本的传导机制,是促进光热发电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技术创新突破推动光热降本增效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太阳能热发电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可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金建祥,发表“应用于光热发电的新型熔盐及熔盐储换热系统技术研究”演讲,新型熔盐材料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克服成分复杂、性能要求苛刻、实验周期长、跨学科交叉等难点。同时,也是光热发电技术优化必由之路,有助于提升系统的整体转化效率及经济性。考虑各项技术成熟以及规模化效应后,采用新型高温熔盐、高低位熔盐储罐、PCHE直流式换热技术,未来匹配超超临界机组,最终储换热系统造价可降低39%以上!
常州龙腾光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卢智恒,分享RT86大槽集热器风光一体化联营方案,通过提升聚光效率和规模化生产实现度电成本下降。介绍龙腾RT86系列大槽集热器的特点、产品优势和产业化进展。
南京促普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咨询总监李治家,从“光热电站智能运维系统应用实践”出发,提出:根据制度梳理,建立标准化的业务功能和管理流程;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通过考核评价对制度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体现“制度落地-过程可控-结果可视”的闭环管控思路。打通实时数据与业务数据,避免信息孤岛,实现了实时监控到生产运维业务闭环的全流程管控。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剑寒,代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究部主任雷东强发表“中国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发展现状及行业标准制定进展演讲,介绍国内光热发电站建设与运行和光热发电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展望未来光热发电产业。
北京大学教授张信荣则认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技术有望突破光热发电效率瓶颈,但需攻克高温材料与系统集成难题。
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公司研发经理王润宇,分析电热储能技术与光热发电系统的结合方案,重点探讨储热技术路径、关键设备研发、与光热热力系统的耦合设计及匹配优化策略,强调该模式可提升光热电站调峰灵活性与能源利用率,为新能源高比例消纳提供技术支撑。
工程实践与标准建设并举,夯实产业化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代彦军,结合光伏光热联合电站运行模式,强调储能的作用和影响,分析光伏与光热容量配比,深度评价能源经济性。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二级技术专家、工程建设公司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刘建刚,基于多个大型光热EPC项目经验,指出高精度镜场控制、熔盐系统防凝为工程管控核心。中国特检院高级工程师胡振龙与李涌泉,分别从高温设备风险检验标准和安全运维技术体系角度,呼吁建立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规范。
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新能源部总经理王刚,在“塔式光热电站镜场无线控制与分布式供电技术及迪拜项目投运情况”演讲中,介绍国内光热发展历程,提出如何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初始投资、运维成本以及提升机组性能?分析镜场无线控制解决方案及优势,重点介绍迪拜光热电站投运情况。
高端装备制造与区域协同发展双向赋能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总设计师奚正稳,详解定日镜的制造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唐忠锋综述高温熔盐储能技术研究进展及多领域应用潜力;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清洁能源技术研究所博士高炜,从高温储热系统及中间换热器大型化技术可行性论证、动态多变工况下超临界二氧化碳旋转机械技术可靠性论证、光热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机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三方面,介绍青海海西地区50万千瓦超临界二氧化碳光热融合示范项目。
多元化应用场景探索光热跨界融合
论坛还呈现光热技术跨界融合的创新方向:西安交大方嘉宾团队研发的钙基热化学储能系统,为工业供能与建筑供暖开辟新路径;广州美亚袁小艳提出电厂余热+光热储热联动农业温室模式,实现能源与农业减碳协同。
凝聚共识共绘行业蓝图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国家第三批风光大基地建设提速,光热发电凭借调峰支撑与长时储能优势,迎来规模化发展窗口期。未来需加快核心技术自主化、标准体系完善与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光热发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次论坛为行业搭建了政、产、学、研、用、商高效对接平台,专家报告全景展现了我国光热发电从技术突破迈向产业化应用的最新图景,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