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煤电退居二线,储能站上C位——“十五五”的能源新逻辑

核心提示:▌前言在“双碳”战略的倒计时下,中国电力行业即将迈入“十五五”。如果说“十四五”是新能源的高速跃升期,那么“十五五”则是煤电转型的

undefined

▌前言

在“双碳”战略的倒计时下,中国电力行业即将迈入“十五五”。如果说“十四五”是新能源的高速跃升期,那么“十五五”则是煤电转型的关键考场。近日,绿色和平、华北电力大学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迈向“十五五”煤电何去何从》给出了系统性答案:煤电的角色正从“电量供应主力”转向“系统保障支撑”,其高质量转型不仅关乎能源安全,更是中国能否如期实现碳达峰的关键变量。


01电力碳达峰进入“窗口期”


报告测算显示,在不同发展情景下,中国电力行业将在2025—2027年之间迎来碳排放峰值,即使在电力需求快速增长、非化石能源推进不及预期的情况下,依旧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达峰。尤其在“高能效电气化+非化石能源高速部署”的推荐情景下,电力碳排放可稳妥地在2025年见顶,为后续深度减排赢得缓冲期。这意味着,煤电不再是单纯的扩张逻辑,而必须主动“让位”于新能源,同时承担起调节与兜底的双重职能。


02 煤电转型的三条路径


报告提出,“十五五”期间煤电转型的主线在于 电量减量化、角色功能化、收益多元化

1. 电量逐步下降:煤电电量将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机组利用小时数逐步下探,发电“腰身”功能减弱。

2. 角色再定位:煤电要从电量供应商,转型为系统服务商——提供容量支撑、调节灵活性和电网安全保障。

3. 收益新模式:依托容量市场、辅助服务和碳资产运营,煤电需建立与其“压舱石”角色相匹配的补偿机制。

换句话说,煤电转型的难点不在技术,而在机制:如何让煤电“少发电也不亏钱”,才是政策设计的核心。


03 储能:

煤电转型的“接力棒”


在煤电逐步“退居二线”的过程中,储能被视为接替其灵活调节功能的关键力量。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规模将达到 2.7亿千瓦,2035年有望提升至 5–7亿千瓦这意味着储能将在电力系统里真正“挑大梁”:

替代煤电调峰:从应对日内负荷波动到极端天气下的应急支撑,储能可以快速响应,减少煤电频繁启停带来的能耗。

提升新能源消纳:储能与风光协同,能有效缓解弃风弃光,避免“白天弃电、晚上缺电”的矛盾。

参与市场交易:随着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完善,储能也将从“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中心”,通过削峰填谷、电力现货套利和容量补偿获得收益。

从某种意义上看,储能就是“新型电力系统的煤电”,只不过它不是靠燃烧煤炭,而是靠时间与灵活性来“发电”。


04 浙江案例:

破解“三高”难题的“浙江方案”


浙江是报告重点分析的案例。作为典型的“高比例外来电、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峰谷差”地区,浙江探索出了一条“以系统为本”的能源转型路:

合理压缩煤电:2020—2024年间,浙江火电装机仅增442万千瓦,不到新能源增量的1/10;但煤电利用小时数维持在5000小时以上,保持压舱石作用。

风光倍增+储能配套:光伏装机提前两年完成“翻三倍”目标,并同步加快储能建设,让新能源不再是“孤军奋战”。

外来电+本地电源三足鼎立:到2024年,浙江超过1/3电力来自跨省输入,形成了“远方来电+本地煤电+本地新能源+储能”的多元结构。

浙江的经验说明,煤电转型不是“一刀切”,而是“控增量、调结构、强互济”。它给全国提供了范本:在新能源高占比的电力系统中,煤电和储能要形成“双保险”,共同保障安全。


05 政策信号:

顶层设计迫在眉睫


报告明确提出,“十五五”期间,国家需尽快出台 煤电电量控制顶层设计,避免以需求增长为由“反向扩煤”。同时,要完善五大机制:

1. 总量管理与碳排“双控”,确保煤电电量进入下降通道;

2. 容量市场,为煤电和储能的“备用价值”付费;

3. 省间互济,借助跨区输电实现新能源高水平消纳;

4. 电价激励,推动用户侧灵活响应与储能投资;

5. 系统性调度机制,提升气候韧性与极端天气下的电力安全。

▌总结

“十五五”不是煤电的“终章”,而是它角色转型的“必答题”。如果说过去煤电的价值是“多发电”,那么未来的价值就是“关键时刻顶得上”。

与此同时,储能的快速发展正让中国电力系统拥有更多“安全阀”。煤电和储能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而是“老将退位、新兵接力”。

真正的挑战在于:我们能否通过制度创新,让煤电在“少发电”的同时,依旧发挥“压舱石”的价值;让储能在“多投入”的同时,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十五五”的答卷,值得拭目以待。



协合运维
电力月刊178期
2025智慧热电与灵活调峰大会
太阳能热发电开发建设与运行维护创新技术发展论坛

扫描关注“电力科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