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加速推进与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进程,传统热电厂面临深度调峰与环保升级的双重挑战,城市固废处理需求激增。如何探索低碳转型与资源循环利用创新路径,成为热电行业关注焦点。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力科技网、北京中盛国策新能源技术院、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25年8月28日在青岛联合举办“热电厂灵活性改造与耦合焚烧提质增效技术实践交流会”。汇聚9位权威专家和企业精英,深度解读新能源并网政策对热电厂灵活性改造的刚性要求,分享调峰能力、智慧运维等核心技术,探讨补贴导向下的技术升级路径,展望发展方向。
本次会议传播形式与技术共享模式凸显三大创新突破:一、全域直播赋能技术普惠,首创专家演讲全程直播模式,通过实时音视频传输技术,打破传统会场物理边界,使偏远地区从业者与行业专家实现“零时差”互动,推动前沿技术成果从封闭式研讨向开放式共享的范式转变;二、权威媒体矩阵立体传播,联动央视频、中国电力报等国家级媒体矩阵,构建“长视频深度解读+图文专题报道的双轨传播体系;三、短视频引擎驱动实践转化,聚焦精准触达,促进技术落地“高效率”,主办方特别围绕核心议题,制作短视频在“毓见能源”视频号精准发布,将关键技术要点、实践经验提炼为碎片化、可视化内容,实现创新技术从“理论分享”到“实践应用”的高效衔接。
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锅炉燃烧研究室主任卢啸风教授主持开幕式,介绍会议概况,解析议题核心聚焦灵活性改造和耦合焚烧提质增效两个方向,权威专家将深度解读政策导向、技术瓶颈及全链条优化方案。
中国电力科技网主任、北京中盛国策新能源技术院院长、东南大学硕导魏毓璞代表主办单位致主题辞。
黄海潮涌聚英才,金秋共绘新未来。在新能源革命与“双碳”目标交织的攻坚阶段,热电行业正面临“降碳、提质、增效”的多重挑战,亟需以技术创新破局突围。本次会议聚焦“灵活性改造与耦合焚烧提质增效”,既是为行业转型提供破题思路与实践路径,更是为产业链上下游搭建协同合作、共启新局的交流平台。
技术融合创价值,实践探索启新篇。
从深度调峰技术的迭代,到固废耦合焚烧的协同优化;从核心工艺的革新突破,到全流程系统的能效提升,每一项技术成果都凝聚着专家学者的智慧心血,每一次实践探索都标注着行业前行的坚实足迹。青岛松灵的装备创新与山东银鹰的改造实效,正为行业树立可复制的标杆。这些案例证明:唯有技术融合,方能实现效率与环保的双重飞跃。
思想碰撞燃火花,实地观摩见真章。
圆桌论坛将直面“协同改造成本分摊”“多物料适配”等行业痛点难点,搭建观点交锋、智慧碰撞的平台;技术参观,则将抽象理论成果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具象实践场景,让参会者直观感受技术落地的实际成效。期待各位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在研讨中激发灵感,在合作中实现共赢,让每一次对话都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契机。
携手共进谱华章,绿色转型展宏图。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宋国良,发表“新一代煤电下CFB锅炉全负荷快速灵活调峰技术”演讲,针对新一代煤电下循环流化床锅炉宽负荷低成本脱氮、近零负荷深调、快速变负荷调节、长时压火热备与快速启停调峰等关键技术瓶颈,提出“变革性多元燃料高温预热改性灵活快速调峰创新思路”,通过燃料高温预热活化改性,实现固体燃料像气体一样燃烧。分享循环流化床锅炉全负荷快速调峰最新研究成果,为破解深度调峰至17%负荷技术瓶颈提供一条新技术途径。煤电灵活性改造是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需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协同推进,以实现能源系统安全、高效、低碳转型。
青岛松灵电力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广龙,发表“粘湿物料烘干耦合发电提效工艺”演讲。松灵环保致力于为客户创造价值,建设大型冷却设备、烘干设备、研发和制造基地,为行业提供先进的节能环保解决方案,提供高温粉体物料冷却和余热回收系统、粘湿物料烘干提效系统、物料输送设备和OEM/ODM产品。膜式滚筒干燥机是公司多年研发而成一种干燥机型,使用后运行稳定,经测试蒸汽消耗量及电耗大大低于其它类型烘干机。松灵在全球运行的各类冷却机回收的热量折算成标煤(7000Kcal/kg):200万吨/年,在全球运行的各类冷却机回收热量折算成二氧化碳减排:540万吨/年,23年来累计为全球用户提供各类型滚筒冷渣机2700多台,其中在135MW以上机组运行15年以上的超500台。
青岛松灵电力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固废事业部部长王培杰,发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污泥烘干”演讲,松灵单台烘干机处理量达360t/d,物料烘干系统集约化布置,占地小、土地投入少,滚筒式烘干、驱动功率小,吨成本电耗低。污泥通过污泥车送至污泥料仓,均匀定量的送入膜式滚筒烘干机干燥,蒸汽作为能量换热后变成凝结水回到锅炉系统,干料通过输送设备送入锅炉掺烧。废气根据现场条件可直接入炉焚烧或除尘除臭后达标排放。
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锅炉燃烧研究室主任卢啸风教授,发表“电站CFB锅炉灵活运行关键技术探讨”演讲。通过床料流态化特性分析与流场优化,提出深度调峰工况下稳定运行控制策略。要实现CFB锅炉灵活性运行,除必要的锅炉硬件改造外,特别要重视入炉煤粒度控制、流化均匀性、给煤和播煤均匀性,及上二次风均匀性。CFB锅炉灵活性运行,建议低负荷时采用调速+风机入口挡板共同调节风量,以保证入炉风压;适当提高床压,以确保有足够大的循环灰量调节范围。对长期低负荷调峰运行的CFB锅炉,建议提高风帽阻力,以提高低负荷时的流化质量。
山东银鹰化纤有限公司热电分公司总工程师冷海波,发表“污泥干化耦合焚烧在CFB锅炉的应用”演讲。大量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泥经干化含水至40~45%即可满足入炉焚烧要求,锅炉经过较简单改造,且污泥热值不低于5.2MJ/kg,入炉燃烧比例不超10%,锅炉运行参数正常,尾气及炉渣排放达标。公司选择青岛松灵膜式滚筒烘干机系统对污泥进行干化后掺烧。2019年3月份开始掺烧污泥以来,整体来看不管是原来的2台75t/hCFB锅炉,还是新建的110t/hCFB锅炉运行都较为稳定,需要注意调整的就是污泥发热量较低,当掺烧量较大时注意适当增加给煤量。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能源煤炭清洁转换利用技术研发(实验)中心副主任王勤辉,发表“基于煤/生物质耦合燃烧高效清洁发电负碳排放技术”演讲。我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占比超过35%,燃煤机组掺烧生物质耦合烟气碳捕集的高效清洁发电负碳排放技术是实现燃煤电厂低碳化的有效途径。虽然燃煤机组掺烧生物质和燃煤电厂烟气碳捕集已分别得到应用或示范,但有机集成生物质掺烧和烟气碳捕集的负碳技术仍停留在初步的方案构建和分析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目前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重点研发燃煤锅炉掺烧生物质过程中件氯迁移转化特性及二氧化碳富集规律、耦合烟气条件下高效低能耗碳捕集及高效清洁发电负碳排放系统集成方法等关键技术,并开展大规模煤/生物质耦合燃烧高效清洁发电负碳排放技术工程验证及示范,助力燃煤电厂低碳化发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碳中和能源技术研究所所长孙绍增教授,发表“燃煤电厂低成本灵活性调峰技术”演讲。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结构转型,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为解决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和能源稳定供应,火力发电必须提供灵活调峰的能力,以支撑风电和光电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积极推动煤炭燃烧理论研究,开发高效的煤粉浓缩分离装置和精巧的强化炉内热回流的燃烧组织技术,通过一系列创新的燃烧组织措施,发明了低成本深度调峰燃烧技术。在数台300MW级机组煤粉锅炉完成灵活性调峰技术改造,实现25%负荷无辅助燃料稳定燃烧,同时保障SCR入口烟温满足要求,最终实现机组低成本灵活性调峰,满足电网调度需求,改善电厂运行效益性,为拓宽火电厂生存空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
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设计师张大卫,发表“污泥干化耦合焚烧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及工程应用”演讲。根据污泥作为燃料的特性,分析其利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焚烧处置遇到的主要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尤其是入炉水份控制,耦合燃料选择及高温烟气区域除尘。炉内稳定燃烧、腐蚀、积灰堵塞是循环流化床锅炉污泥焚烧遇到的典型问题,在适应当前环保排放要求下,太锅针对性的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综合形成污泥焚烧CFB锅炉技术,并提出污泥干化耦合焚烧锅炉系统工艺方案,并在山发(诸城)环保能源有限公司项目中取得工程应用。
8月27日晚,宋国良研究员、郭广龙总经理、卢啸风教授、王勤辉教授、王述军总经理、冷海波总工、张大卫主任、张兵处长进行座谈交流。在魏毓璞主任主持下,形成多维度的深度探讨。每位发言者均结合自身专业领域,既呈现了最新研究成果,又针对会议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后续会议研讨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会议期间,与会嘉宾深入山东银鹰化纤热电厂生产一线,实地考察了具有行业示范意义的污泥干化改造项目,直观、清晰地了解污泥干化、掺烧设备运行效果。青岛松灵电力环保设备有限公司,郭广龙总经理带领公司技术团队,向与会嘉宾详细介绍松灵系列设备的生产、应用情况,充分展示了松灵雄厚的生产能力和良好的产品竞争力。
与会嘉宾指出,此次参观不仅破解了“污泥围城”难题,更探索出“环保+能源”的协同发展新模式。
本次会议除创新传播与技术共享模式外,还特别开设圆桌论坛、专家答疑环节,重点破解污泥处理行业两大结构性难题:改造成本分摊机制和多物料适配技术攻坚。深入探讨政府补贴机制、不同含水率污泥的燃烧参数调节等关键技术问题,凝聚行业智慧,寻找解决方案。
会议深度解读新能源并网政策对热电厂灵活性改造的刚性要求,分享灵活性改造、耦合焚烧等核心技术,打造技术成果展示窗口、行业智慧碰撞平台、绿色转型实践枢纽三大核心价值。集中呈现污泥掺烧等前沿应用案例,让参会者了解行业最新技术成果,通过参观考察、深度交流,加速低碳技术的落地应用,推动热电行业的绿色转型!
中国电力科技网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实况录像,供国家能源局、电网、各大发电集团主管部门交流学习;关注中国电力科技网相关栏目、电力月刊和公众号,更多资料供广大电力科技工作者免费下载和在线浏览,保存、共享,传播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我国电力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联系人:
中国电力科技网:www.eptchina.com
北京中盛国策新能源技术院:www.zhongshengguo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