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由中国电力科技网、北京中盛国策新能源技术院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低碳智慧供热技术专业委员会提供支持的“2025智慧热电与灵活调峰大会”在北戴河友谊宾馆顺利召开。
清华大学教授付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华电集团原副总会计师陈宗法担任会议主席,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任特邀嘉宾,27位专家围绕“智融热电•负碳调峰——构建多能协同弹性供热新范式”主题,演讲、交流、答疑,共探“热电灵活转换、多能时空互补”的能源供给新形态。
当前,我国煤电行业面临深度调峰、供热改造与低碳转型的多重挑战。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三改联动”政策持续推进,煤电企业正从单一发电主体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大会从“灵活调峰、热电解耦、储能技术、智慧供热”四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覆盖煤电灵活性改造技术路线、熔盐储热调峰应用、工业供汽创新方案、长输供热系统优化等热点领域。6月22日参观京能秦皇岛热电有限公司,实地考察热电解耦及智慧电厂建设成果,技术人员将针对设备参数与运行数据进行深度解读。
王永亮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特聘首席专家,京能集团原党委常委、副总经理王永亮主持,他表示,当前我国能源革命纵深推进,火电角色正从主体性电源向保障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核心调峰资源转型。本届大会聚焦“智慧热电技术革新”与“灵活调峰能力提升”两大主题,议程将围绕政策解读、技术研讨、产业协同方向展开。
魏毓璞
中国电力科技网专家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周丽,代表主任、北京中盛国策新能源技术院院长魏毓璞致主题辞。大机组智慧化改造浪潮奔涌,长输管网柔性调控技术裂变升级,热电解耦与多能协同智慧交响拉开帷幕。面对新能源高渗透率与电力改革的双重考验,热电行业正站在“保供与调峰共舞、效率与低碳共生”的历史拐点。今日之会,既有权威专家高屋建瓴的智慧灯塔,亦有企业先锋破冰试水的实战图谱,更需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思维碰撞。
孙正运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终端用能的协同互动》演讲中提到: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涉及到煤、电、油、气的协同,自主和进口的平衡,需结合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以及能源和产业链的运输成本,找出一个安全、经济、绿色兼顾的最优方案。源头上清洁化,消费侧电能替代,是新型电力系统主要特征之一。人类终端用能主要形式是电、热、冷,他们之间又有紧密的互补关系。源头上清洁化,就需要为新能源提供大量的调节能力,电、热协调互动,是技术和经济都可行,成本最低、最安全的技术路线之一。
付林
清华大学教授付林,发表《火电厂热电协同与余热供暖体系构建》演讲。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环节,如何降低储能成本昂贵是关键,合理储热,成本远低于常规储电方式。提出低品位余热利用的三个难题:余热产生、热网输送、需求之间温度不匹配;余热产生的波动和供热需求变化之间时间不匹配;余热远离热负荷,供需之间空间不匹配。指出集中供热发展的重点方向是长输热网、降低热网回水温度、大规模储热。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特聘首席专家,京能集团原党委常委、副总经理王永亮,从转形、转型、转行三方面深刻剖析“关于新一代煤电若干思考”,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节能是第一能源,降碳是第一指标,节能降碳非常重要。新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特征,是靠天吃饭的。源荷平衡面临挑战,调峰能力成为短板,辅助服务需求凸显。
陈宗法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华电集团原副总会计师陈宗法在演讲中指出,大力推进新一代煤电升级行动的基本思路,就是要走“煤电+”及“严建、改造、延寿、减发、调峰、备用”的转型发展之路,特别要以“清洁、低碳、灵活、高效、智能发电”为基本方向,以“深调峰、快调节、强支撑、宽负荷、高韧性、低排放”为主线任务,发挥煤电“促消纳、保供应、稳系统”作用。对于存量煤电,除了抓“三改联动”“关停备用”外 ,今后要重点推进“灵活性改造”“低碳化改造”“新一代煤电升级行动”;对于增量煤电,主要抓“灵活性制造”“低碳化建设”“建设新型煤电”“合理布局清洁高效煤电”,推进“两个联营”。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供热研究中心高新勇,发表《新型电力系统下供热发展的重点问题思考》演讲。要深度推进热电机组的灵活性、供热与节能改造,在大力提升机组调峰能力的同时,实现节能降碳。加强新能源供热技术的研发及示范应用,发展多能源互补供热模式,在化石能源承担基础热负荷的条件下,协同发展新能源供热。侧重围绕不同应用场景,加快推进储热技术多样化发展,实现能源系统的多负荷供需匹配,提升系统效率与可靠性。
刘青松
京能秦皇岛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青松,介绍电厂在“深度调峰”和“智慧转型”的新举措:首次在基建机组上实现双机低压缸“零”出力技术、控制系统纳入DCS分散控制系统,低压缸切除深度调峰期间机组煤耗下降明显,单台机组电负荷调峰能力增大约52MW,采暖工况发电煤耗降低约34.67g/kW·h;研制5G-AR智能测厚辅助系统,研发应用基于AI机器人智能巡检和输煤总线联动控制技术,研发基于AI图像分析5G反违章智能管控平台,实施5G通讯与AI技术应用协同发展,助力企业智慧生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俞明锋
浙江绿储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新技术研发部总监俞明锋,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下煤电灵活性、低碳化的定位变化,提出基于高电压熔盐电加热器、高效特高温热泵等核心装置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对比现有的各项技术,本解决方案的电电效率最高可达70%以上,且可实现机组“零出力”、高性能调频、快速爬坡、热电解耦等一系列高灵活性要求。在煤电低碳化发展上,采用绿电耦合电致热储热技术降低煤电碳排放,与绿氨掺烧等技术相比,经济性优势明显。
郭爱武
国家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副总经理郭爱武,发表《双碳目标下供热灵活高效低碳智能多维度一体化关键应用技术研究》演讲,指出新型电力系统下, 常规热电联产机组,往往以热定电,受制于供热量,机组电负荷无法灵活参与电网调度,需要通过开展机组热电解耦改造,实现灵活梯级供热调峰。新一代煤电转型升级发案确立了供电煤耗、低负荷煤耗攀升幅度、深度调峰最小出力、负荷变化速率、一次调频响应、启停调峰能力等6项指标要求,深度调峰最小出力则在“三改联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要求。
朱冬生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朱冬生,强调热电联产可以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新质生产力的低㶲损、小熵增和非对称传热技术提升能源品质及再循环利用及低碳运营。指出热电联供的节能优势主要体现在能量梯级利用、减少损耗、减少排放。并通过燃料利用和综合利用,分析热电联供原理。
此外,来自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西安热工研究院、山东电科院、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哈汽、东汽、中光新能源、天津全诚桓金环保科技的专家,围绕“熔盐储能在火电调峰中的规模化应用经济性分析”、“工业蒸汽长距离输送的能效提升与安全保障”、“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供热系统优化调控”、“氢能与生物质能在热电联产中的耦合路径”等前沿及热点议题,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工程设计经验和创新解决方案。
来自宿州热电、华润电力登封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则带来宝贵的运行实践反馈。交流在实施灵活性改造、智慧化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设备磨损加剧、控制系统复杂性提升、经济性平衡等,以及应对挑战的创新做法和优化经验,为行业提供宝贵的“避坑指南”和最佳实践参考。
智慧热电与灵活调峰是能源革命的核心战场,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此次大会不仅是一场知识与技术的盛宴,更为智慧热电与灵活调峰领域的产学研用各方搭建了深度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通过技术演讲、专家答疑、参观考察等形式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有力推动智慧热电技术创新与灵活调峰工程应用,助力我国热电联产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方向迈进,为构建高效、低碳、弹性的新型供热体系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