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双碳”目标推进要求,破解发电行业机组提效改造、新能源基建加速、老旧设备延寿三重挑战,2025年11月11日,“发电行业绿色智能安全焊接与特种材料创新专题会”在山东德州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国电力科技网、中国职工焊接技术协会、北京中盛国策新能源技术院、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德州电厂联合主办,9位专家以“智焊未来・材赋绿能・安筑电力——赋能高效与安全发展”为主题演讲、答疑,共同搭建产学研用商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前沿技术落地,为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央视频、中国电力报等六家媒体派出专业团队,对会议进行报道。
国家能源局《2025年电力科技创新指导意见》明确将“智能焊接技术”列为重点攻关方向,同时要求强化金属材料安全服役与失效防控研究。此次专题会的召开,正是顺应行业发展需求,聚焦焊接技术与特种材料创新,助力解决长期服役材料失效、异种焊接质量控制等行业痛点的重要举措。
华能德州电厂焊接高级技师、德州工匠学院院长程平致主持词,会议拉开帷幕。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德州电厂党委副书记、厂长刘川在欢迎词中表示,本次会议聚焦绿色智能焊接与特种材料创新,旨在通过产学研用商协同推动激光-电弧复合焊等10项前沿技术落地。华能德州电厂始建于1989年,历经36年发展已成为集燃煤发电、风电、光伏及储能的综合能源基地,累计发电量达3734亿千瓦时。作为此次绿色智能安全焊接与特种材料创新专题会的承办方,电厂致力于推动激光-电弧复合焊、AI焊缝检测等前沿技术应用,通过产学研用商协同平台解决行业共性难题,共同守护电力设备安全生命线。
中国电力科技网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中盛国策新能源技术院院长、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魏毓璞发表主题辞,深刻阐述了绿色智能焊接技术在能源转型中的核心作用。本次专题会聚焦发电行业绿色智能焊接与特种材料创新,围绕“智焊未来・材赋绿能・安筑电力”主题,探讨激光-电弧复合焊、AI焊缝检测等前沿技术,研究新型耐热钢及复合材料应用,并通过实地考察程平工作室传承工匠精神,旨在以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筑牢电力安全根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职工焊接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朱建青首先致辞,强调绿色智能焊接技术对发电行业的重要性,呼吁以创新推动特种材料应用和安全生产,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落地,助力能源高质量发展。
紧接着,朱建青秘书长以“核电领域先进焊接技术应用与发展”为题发表主旨演讲,聚焦核电领域先进焊接技术应用与发展作主旨演讲,围绕核电安全与发展,说明焊接自动化、数字化是应对核安全监管加强、焊工缺口大等问题的关键。介绍TIG、MAG、埋弧自动焊等技术在核电主管道、钢衬里、支架等部位的应用,焊接效率较手工焊提升1-5倍,一次合格率超98%。数字化应用实现焊接任务在线管理、数据实时采集与可视化,支撑核电规模化发展,适配“双碳”背景下的能源需求,为核电行业焊接技术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专业副总工程师刘松锋,系统阐述了高参数汽轮机长寿命高温材料从540°C至750°C的发展脉络。通过攻克材料数据库缺失、专利标准不足及国产化制造难题,形成"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开发模式。600℃等级12Cr10Mo1W1NiVNbN转子及叶片材料实现规模化国产应用,620℃等级FB2转子完成国产化认证,CB2铸件已全面国产化并制定行业标准。目前在建91台机组,推动火电向650℃及以上参数升级,为电力绿色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华能德州电厂焊接高级技师、德州工匠学院院长程平聚焦火力发电厂调门焊接难题,指出常规堆焊工艺存在结合强度低、寿命短等问题。介绍了真空水冷堆焊技术,通过真空隔离保护、水冷变形控制及复合层结构设计,搭配钴基60硬质合金材料,解决了氧化和变形问题。该工艺在华能德州电厂应用后,调门寿命延长3倍以上,年均节约成本42万元,还拓展至航天、深海探测等领域,已获多项专利。
东方电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高级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罗永飞介绍东方锅炉研发的小口径管智能组焊生产线,针对传统人工焊接效率低、依赖高技能焊工等问题,集成自动化物料传输、智能充氩、自适应焊接等系统。生产线实现从上料到贴标的全流程无人化,1名操作员可管控4条线,焊接效率提升300%,焊口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填补行业技术空白,为相关领域智能化焊接提供参考。
北京科技大学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助理教授何寅生,系统探究了新型耐热不锈钢与合金材料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性能演化规律、寿命预测方法与焊接防护技术。该研究致力于提升发电装备在极端工况下的可靠性,通过材料创新与工艺优化推动绿色电力发展,为保障能源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目前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实际工程监测与防护体系建设中。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火电建设有限公司焊接与检测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刘宝双针对高温高压厚壁管道焊接,分析了窄间隙自动焊在坡口设计、热输入控制等方面的痛点。优化了坡口参数(角度2°-3°、R角3mm等),通过模拟计算转化机头行走速度,解决了管道内外圈焊接速度差异及热输入不均问题。该工艺适用于SA335P92等钢材,能提升焊接质量与效率,适配核电、石化等领域的厚壁管道施工需求。
西安热工研究院电站材料焊接与修复技术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刘福广阐述了深度调峰火电机组承压部件焊接接头的多发失效机理,包括9%Cr耐热钢Ⅳ型开裂、异种钢早期开裂等。强调传统防控存在不足,提出缺陷防控数智化方向,涵盖装备智能化、监测预警数智化及寿命评估精准化。依托AI、大数据及材料科学研究,构建精准损伤评估模型,规避国外规范的保守性问题,保障机组安全长周期运行。
专家们的演讲涵盖金属材料研发、焊接工艺创新、安全防控技术、智能化装备应用等多个领域,为参会者带来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技术盛宴。
两场“圆桌论坛、专家对话、释疑解惑”环节更是多元交流、思想碰撞的,演讲专家将围绕激光-电弧复合焊等前沿技术应用、特种材料研发方向、产学研用商协同模式等展开的讨论。就核电、火电、新能源发电等不同领域焊接技术的差异与共性、新型材料在不同发电场景的适用性、智能化焊接面临的技术瓶颈与突破方向等进行的交流,并针对与会嘉宾提出的问题,给出的针对性解答。
11日下午和12日上午,参会嘉宾将前往华能德州电厂工匠学院、央企大国工匠程平工作室、德州市工匠学院及德州匠心研究院进行现场观摩,实地考察安全实训开展情况与技术创新成果。
作为一场聚焦行业痛点、汇聚顶尖智慧的专业盛会,本次专题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焊接技术与特种材料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更推动了激光 - 电弧复合焊、AI 焊缝检测等前沿技术的落地应用。未来,主办方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持续搭建产学研用商协同创新桥梁,助力行业攻克设备难关,提升焊接质量与安全水平,为发电行业绿色智能高效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